你的位置:淘课网 > 培训机构 > 其它 >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 首页
所 在 地:上海市
擅长领域:其它 培训发展 国学/心理学
擅长行业:
擅长方向:心理学 心理 影响力
注册时间:2008-10-10
机构编号:11951
你还可以: 收藏
机构介绍 评价详情(0)
授课内容与课纲相符0低0%
讲师授课水平0低0%
服务态度0低0%
机构介绍 评价详情(0)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简介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志
2004年11月16日,学校发文将社会学系与人口研究所合并,组建该院,撤销原两个单位建制。12月19日学校召开该院成立大会,校党委书记秦绍德、校长王生洪、党委副书记彭裕文和副校长蔡达峰出席。彭希哲教授任院长,张乐天、梁鸿为副院长。该院是一所涉及社会学、
该院将整合现有的研究力量和研究基础,加强基础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社会学重点开展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城市社会变迁和社会发展为主要领域的研究;在人口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和学科交叉,努力寻求新的突破和生长点;充分利用教育部“985”二期的“人口与健康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基地的建设,为全国、尤其是上海市社会发展决策提供服务和支撑,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
该院现有教师36人,其中教授13人:王桂新、孙时进、张乐天、陈家华、范伟达、胡守钧、梁鸿、彭希哲、刘豪兴、谢遐龄、瞿铁鹏、于海、刘欣;副教授17人、讲师6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19人。近年来离退休或调离的教授有田汝康、朱国宏、张志鸿、郑桂珍、桂世祚、潘纪一。
目前学院办公地址为: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文科楼10楼
社会学系
该系在复旦大学已有近80年的历史,期间社会学教研活动在复旦大学中断了26年,该系的建制中断了36年。
该系是在开设社会学课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校
1925年春,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同学之要求,经行政院议决,在文、理、商、心理四科外,添设社会科学科,于秋天设该系,推何葆仁先生兼任系主任。 1929年秋,学校遵照教育部规定,设立各学院,该系归入文学院。当年注册学生有70余人,在各高校社会学系中,人数最多 。1939年改属法学院,直至解放。抗战期间,抗战期间该系在上海补习部仍隶属文学院。
1937年修订的该系教学大纲规定,以培养社会研究之人才、社会工作之人才和社会调查之人才为目标。为此教师身体力行,认真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活动,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办学传统。1928年和1930年孙本文和应成一等教师为成立东南社会学会和中国社会学社做了重要的组织工作。1930年秋创办《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4年改名为《社会学期刊》。1938年5月,该系学生成立“国立复旦大学社会学会”,在《嘉陵江日报》创办《农村周刊》。1941年8月,该系成立社会研究室,由系主任言心哲任室主任,编辑社会学及社会事业丛刊,发行《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专刊》,与系社会学会合作组织农村生活、抗属生活、工人家庭状况和北碚棚户等调查。抗战期间,在后方的该系师生共同创作了《复旦社会系系歌》,由何德鹤教授作词,贺祥霞、许填安和柏相云三同学谱曲,歌词反映了复旦社会学人爱校、爱民、爱国,向往全球和平的情怀。
1949年秋,同济大学哲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在该系内分设社会学组和哲学组。1951年秋,东吴大学社会学系被撤销,15位同学转入复旦大学。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同年夏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亦被撤销。尚未毕业的学生转入其他系或转学,教师除刘咸、胡曲圆和严北溟留校任教外,其他均先后调离复旦。
1925-1952年,在该系任教的教师有73人,中国第一代社会学家孙本文、杨开道、潘光旦、应成一、言心哲、李剑华、雷洁琼、李景汉、吴文藻、吴景超、陈达等曾在复旦大学任教或开设社会学讲座。其中应成一1925年从美国留学回国即来系任教,一直到1952年,并长期担任系主任,发表了很有独到见解的《社会学原理》(上、下册)等论著。
1952年前历任系主任:何葆仁(1925-1926)、刘芦隐(代理系主任,1926)、严恩柞(1927)、孙锡麒(1928年春)、孙寒冰(1928年秋)、马绍良(1929年春)、应成一(1929年秋-1936、1947-1949)、余楠秋(1936-1937)、言心哲(1938-1946)、胡继纯(1938,上海补习部)、应成一(1939-1946,上海补习部)、胡曲园(1949-1950)、刘咸(1950-1952)。
1979年春,邓小平提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后,我国社会学走上了恢复重建道路。当年5月,哲学系根据学校的意见,安排讲师刘豪兴转向从事社会学教研,并开展该系的恢复重建工作。根据教育部文件,1981年选派77年级本科生范伟达、周雪光和郭申阳前往南开大学社会学专业班学习一年,并留校任教。1984年9月,经学校同意,哲学系成立社会学教研室。1986年11月,教育部批准哲学系设立社会学专业, 1988年10月11日,校长谢希德主持校长会议,听取了该系筹备小组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并批准成立该系,由田汝康任主任,黄海泉为副主任(1989年6月后,田汝康教授多年在国外访问讲学,系务工作由黄海泉全面负责,黄海泉退休后,1992年系务工作由刘豪兴、戚进勤负责)。1993年初,学校为了使该系和人口研究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将两者合并,形成一套班子,一系一所的建制。由彭希哲任主任,阎嘉陵、戚进勤为副主任。次年系所隶属法学院,任命范伟达、陈家华为副主任。1995年11月,社会学系重又独立建制,由谢遐龄任主任,朱国宏、于海为副主任,此后刘豪兴和顾东辉先后担任副主任。2000年11月法学院重建,该系成为直属学校的系。2004年11月,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重组该系,由瞿铁鹏任主任,范丽珠为副主任。
该系恢复重建后,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该系逐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1.专业设置和教学。1986年设立社会学专业,1999年和2001年先后增设社会工作专业和心理学专业。1988年招收首届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7人(其中1人由物理系转入)。2002年三个专业招生突破100人。16年来合计招生762人,已毕业348人。2004年在校本科生412人。1998年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大专生34人。1994年建立应用社会学专业硕士点,2001年建立人类学专业硕士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1994年招收研究生1人,后来逐年增加,到2004年秋共招收硕士研究生126人,已获硕士学位64人,在校硕士研究生5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