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518人看过
编号 1129831
复制链接
链接
取消
复制链接
复制成功
暂无评分
余治平
中国哲学传统研究、儒家经典研究专家
擅长领域:
国学/心理学
擅长行业:
文教体传媒
政府公共
下载简介
评价讲师
联系讲师
主页
主讲课程(0)
授课案例(0)
授课视频(0)
客户评价(0)
课件(0)
文章(0)
著作(0)
身份资质
上海交通大学,学科带头人
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2005)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
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顾问
河北董子学院、董子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
擅长课题
儒家思想与文化,康德哲学
中国哲学传统研究、儒家经典研究
《董仲舒与中国文化》
《董仲舒新儒家》
《春秋学专题研究》
《公羊傳精彩篇章领读》
更多简介
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湖南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河北衡水学院特聘教授。《中西哲学论衡》(年刊)主编。已出版《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忠恕而仁——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哲学慧眼识究竟》、《董子春秋义法辞考论》、《春秋公羊夷夏论——儒家以文明教化为本位的一种天下秩序设计》、《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做人起步<弟子规>——脩礼立教以找回一种向善的生活方式》、《哲学的中国本土化叙事》等专著,编译《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概念系统引校》(Das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康德哲学概念谱系研究”、“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负责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忠恕而仁”负责人。香港中文大学(CUHK)、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BBAW)、柏林自由大学(FUB)、日本北九州大学访问学者。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
学术专著:
01.《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02.《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03.《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04.《微笑着读完哲学——给你一双哲学的慧眼》,重庆出版社,2010年。
05.《忠恕而仁: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06.《哲学慧眼识究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07.《董子春秋義法辭考論》,上海書店,2013年。
08.《春秋公羊夷夏論——儒家以文明教化為本位的一種天下秩序設計》,上海書店,2014年。
09.《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10.《做人起步<弟子规>——脩礼立教以找回一种向善的生活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11.《哲学的中国本土化叙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概念系统引校》(Das 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学术论文:
1.《哲学本体视野下的心、性、情、敬探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另一种解读》,《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武汉。
2.《从西方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世纪历程》,《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内在与超越——比较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4.《阴阳五行与哲学的在场、不在场》,《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5.A Centenary Examining of Neo-Confucianism,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2002, Vol.2,U.S.A.
6.《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7.《激活中國哲學的有益嘗試》,《文化中國》(加拿大),2001年9 月。
8.《时间的哲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9.《论董仲舒的“天本体”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0.《信用缺失與責任倫理的重建——對當前中國一種普遍社會現象的分析研究》,《文化中國》(加拿大),2002年,第3期。
11.《性情形而上学: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第10期,全文转载。
12.《董仲舒的祥瑞之说与谶纬流变》,《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4.《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对话》,《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热点问题”转摘。
15.《儒學之性情形而上學》,《哲學與文化》(臺灣),2003年,第10期。
16.《以阴阳释性情——董仲舒对儒学性情形而上学的独特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7.《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8.《道、形、器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9.《中国哲学:发展中生成与历史中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2日。
20.《感而遂通:從邏格斯到想像力——由感應觀念而切入的中西哲學比較》,《文化中國》(加拿大),2004年,第2期。
21.《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求索》,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论点摘编”。
22.《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文摘报》,2004年6月13日。
23.《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儒学的现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4.《儒学话语对哲学话语的积极涵摄》,《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25.《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文》杂志,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论点摘编”。
26.《“生态”概念的存在论阐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15日,“学术看台”,转摘。
27.《追寻儒学的当代生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摘。
28.《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9.《儒家责人责己的道德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
30.《中西比较:处境分析与路向超越》,《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31.《黄金时代的精神收获——改革开放30周年的哲学纪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转摘。
31.《还原是假,亵渎是真——李零<丧家狗>批判》,余治平主編:《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四輯,中西書局,2015年。
32.《儒家恕道及其哲学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3.《“仁”字起源与初义》,《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34.《儒家成物成己的哲學追求——以《中庸》之“誠”為中心》,《哲學與文化》(臺灣),2009年,第11期。
35.《“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与身份认同》,《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
36.《<论语>中的仁之为道》,《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7.《论儒的最初职业与身份自觉》,《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38.《儒服、儒者与殷商宗教生活考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39.《夷夏之变与文明超越》,《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40.《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哲学分析》,2013年第5期。
41.《董仲舒春秋质文法统考论》,《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42.《与人忠:儒家之忠的横向维度》,《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
43.《天與命:作為存在論的世界視域》,《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一輯,上海書店,2012年。
44.《“生生”与“生态”的哲学追问》,《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45.《孔子改制与董仲舒<春秋>法统考论》(上),《衡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6.《孔子改制与董仲舒<春秋>法统考论》(下),《衡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47.《论董仲舒的“三统”说》,《江淮论坛》,201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转摘。
48.《“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49.《孔子之前已有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
50.《董仲舒“四法”考论》,《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51.《试论儒家的“信”何以能“忠”》,《江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2.《“王正月”与<春秋>“新王”论》,《河北学刊》,2014年第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53.《雍正帝的夷夏之辨與中外一家》,《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二輯,中西書局,2013年。
54.《原始儒家的行状与职事考论》,《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55.《“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社会科学》,2014年第10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56.《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江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57.《上古之“夷”:基于文字、地理及习俗的考察》,余治平主編《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三輯,2014年12月。
58.《“孔子之文在仲舒”》,《光明日报》,2015年5月4日,第16版。
59.《<周易>战伐之事考论——以<师>卦为中心的儒家军事思想探讨》,《周易研究》,2015年第3期。
60.《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余治平教授学术访谈录》,《哲学分析》,2015年第5期。
61.《“必有武备”而“胜残去杀”——孔子之军旅事迹与战伐主张考论》,《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62.《董仲舒<春秋>辞法十举》,《衡水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荣誉与奖励:
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1)。
上海交通大学“年度考核优秀”(2003,2004)
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特色人才(201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
1.2004年10月,《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2-2003)”著作类三等奖。
2.2005年11月,《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5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3.2013年3月,《哲学慧眼识究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4.2014年11月,论文《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儒家乡村社会治理中以礼化俗的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5.2017年3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
其他:
课题研究(独立完成)
01.《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资助。
02.《中国哲学与后现代》,2004-2005年,国家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后续资助。
03.《康德哲学概念谱系》,200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2007BZX005)。
04.《忠恕而仁——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0FZX028)。
05.《看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2011年2月。
06.《康德哲学概念谱系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批准号:12BZX053)。
0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重大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课题《深化信访体制改革研究》(编号:18)。
08.《董仲舒的文献考证与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特色人才项目(序号:2016TRC01)。
09.《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2016BZX006)。
10. 《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批准号:17BZX007)。
客户评价
正在载入评价...
X
信息丰富度
0
计算方法
讲师课程:
共 0 个
讲师案例:
共 0 个
讲师视频:
共 0 个
同领域培训师
郭敬峰
压力情绪疏导专家
孙维东
职场/人生/向导
何峰老师
中层管理实战培训导师
培训效果评估:
0
0分
0人评论
0个已审核视频
0个已鉴证学历
0个已鉴证履历
0个已鉴证案例
身份资质
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哲学博士(2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2005)
中华孔子学会董仲舒研究会会长
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顾问
河北董子学院、董子研究院、董子讲坛首席专家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山东亚太礼学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孔子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际易学联合会学术委员
擅长课题
中国哲学传统研究、儒家经典研究
《董仲舒与中国文化》
《董仲舒新儒家》
《春秋学专题研究》
《公羊傳精彩篇章领读》
更多简介
学术专著:
01.《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
02.《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03.《哲学的锁钥:源于本体论的形上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
04.《微笑着读完哲学——给你一双哲学的慧眼》,重庆出版社,2010年。
05.《忠恕而仁: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06.《哲学慧眼识究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07.《董子春秋義法辭考論》,上海書店,2013年。
08.《春秋公羊夷夏論——儒家以文明教化為本位的一種天下秩序設計》,上海書店,2014年。
09.《万集乡下这些年:中国底层社会治理的微观叙事与个案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
10.《做人起步<弟子规>——脩礼立教以找回一种向善的生活方式》,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
11.《哲学的中国本土化叙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
12.《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哲学概念系统引校》(Das philosophische Begriffeslexikon zur 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学术论文:
1.《哲学本体视野下的心、性、情、敬探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的另一种解读》,《郭店楚简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武汉。
2.《从西方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国家发展道路选择的世纪历程》,《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内在与超越——比较康德的实践理性与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浙江学刊》,2000年,第5期。
4.《阴阳五行与哲学的在场、不在场》,《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5.A Centenary Examining of Neo-Confucianism,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2002, Vol.2,U.S.A.
6.《叔本华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江海学刊》,2001年,第3期。
7.《激活中國哲學的有益嘗試》,《文化中國》(加拿大),2001年9 月。
8.《时间的哲学》,《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9.《论董仲舒的“天本体”哲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10.《信用缺失與責任倫理的重建——對當前中國一種普遍社會現象的分析研究》,《文化中國》(加拿大),2002年,第3期。
11.《性情形而上学:儒学哲学的特有门径》,《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第10期,全文转载。
12.《董仲舒的祥瑞之说与谶纬流变》,《吉首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3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虚与实——汉帝国主导意识形态的选择与确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年,第5期。
14.《全球化视野下的中西哲学对话》,《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热点问题”转摘。
15.《儒學之性情形而上學》,《哲學與文化》(臺灣),2003年,第10期。
16.《以阴阳释性情——董仲舒对儒学性情形而上学的独特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7.《重构中国哲学:前景、可能与资源清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18.《道、形、器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现代哲学》,2004年,第3期。
19.《中国哲学:发展中生成与历史中呈现》,《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7月22日。
20.《感而遂通:從邏格斯到想像力——由感應觀念而切入的中西哲學比較》,《文化中國》(加拿大),2004年,第2期。
21.《汉初时代:学术的复苏与繁荣——百家争鸣之后的思想大融合》,《求索》,2004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1期,“论点摘编”。
22.《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湘潭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文摘报》,2004年6月13日。
23.《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准备——儒学的现代困境与马克思主义》,《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24.《儒学话语对哲学话语的积极涵摄》,《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
25.《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人文》杂志,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论点摘编”。
26.《“生态”概念的存在论阐释》,《江海学刊》,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15日,“学术看台”,转摘。
27.《追寻儒学的当代生存》,《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摘。
28.《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9.《儒家责人责己的道德要求》,《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6期,转摘。
30.《中西比较:处境分析与路向超越》,《社会科学》,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31.《黄金时代的精神收获——改革开放30周年的哲学纪念》,《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转摘。
31.《还原是假,亵渎是真——李零<丧家狗>批判》,余治平主編:《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四輯,中西書局,2015年。
32.《儒家恕道及其哲学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33.《“仁”字起源与初义》,《河北学刊》,2010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34.《儒家成物成己的哲學追求——以《中庸》之“誠”為中心》,《哲學與文化》(臺灣),2009年,第11期。
35.《“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与身份认同》,《哲学分析》,2010年第2期。
36.《<论语>中的仁之为道》,《江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1年,第12期,全文转载。
37.《论儒的最初职业与身份自觉》,《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38.《儒服、儒者与殷商宗教生活考论》,《河北学刊》,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39.《夷夏之变与文明超越》,《江海学刊》,2012年,第1期。
40.《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哲学分析》,2013年第5期。
41.《董仲舒春秋质文法统考论》,《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3期,全文转载。
42.《与人忠:儒家之忠的横向维度》,《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
43.《天與命:作為存在論的世界視域》,《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一輯,上海書店,2012年。
44.《“生生”与“生态”的哲学追问》,《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45.《孔子改制与董仲舒<春秋>法统考论》(上),《衡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46.《孔子改制与董仲舒<春秋>法统考论》(下),《衡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47.《论董仲舒的“三统”说》,《江淮论坛》,2013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转摘。
48.《“能近取譬”何以成为“仁之方”》,《中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49.《孔子之前已有儒》,《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6日。
50.《董仲舒“四法”考论》,《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51.《试论儒家的“信”何以能“忠”》,《江南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2.《“王正月”与<春秋>“新王”论》,《河北学刊》,2014年第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4年第3期,全文转载。
53.《雍正帝的夷夏之辨與中外一家》,《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二輯,中西書局,2013年。
54.《原始儒家的行状与职事考论》,《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3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
55.《“泰伯三让”何以“无得而称”?》,《社会科学》,2014年第10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56.《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江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57.《上古之“夷”:基于文字、地理及习俗的考察》,余治平主編《中西哲學論衡》(年刊),第三輯,2014年12月。
58.《“孔子之文在仲舒”》,《光明日报》,2015年5月4日,第16版。
59.《<周易>战伐之事考论——以<师>卦为中心的儒家军事思想探讨》,《周易研究》,2015年第3期。
60.《董仲舒“天人三策在,不废万年传”——余治平教授学术访谈录》,《哲学分析》,2015年第5期。
61.《“必有武备”而“胜残去杀”——孔子之军旅事迹与战伐主张考论》,《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62.《董仲舒<春秋>辞法十举》,《衡水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荣誉与奖励:
复旦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1)。
上海交通大学“年度考核优秀”(2003,2004)
上海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特色人才(201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
1.2004年10月,《唯天为大:建基于信念本体的董仲舒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002-2003)”著作类三等奖。
2.2005年11月,《经权、常变的智慧——中庸之道的哲学根据》,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5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3.2013年3月,《哲学慧眼识究竟》(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获得2013年“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
4.2014年11月,论文《乡规民约与美政美俗——儒家乡村社会治理中以礼化俗的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5.2017年3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作者”(中国人民大学2017年发布)。
其他:
课题研究(独立完成)
01.《中国的气质——发现活的哲学传统》,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资助。
02.《中国哲学与后现代》,2004-2005年,国家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资助,上海社会科学院后续资助。
03.《康德哲学概念谱系》,2007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2007BZX005)。
04.《忠恕而仁——儒家尽己推己、将心比心的态度、观念与实践》,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批准号:10FZX028)。
05.《看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2011年2月。
06.《康德哲学概念谱系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课题(批准号:12BZX053)。
07.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重大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课题《深化信访体制改革研究》(编号:18)。
08.《董仲舒的文献考证与思想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特色人才项目(序号:2016TRC01)。
09.《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资助(课题批准号:2016BZX006)。
10. 《孔子之前儒者的身份、职事与行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般课题(批准号:17BZX007)。
客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