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公开课首页 > 国学/心理学 > 课程详情
课程介绍 评价详情(0)
一、为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统一后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如此评价儒家思想: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四书”精义
研习儒家思想,必先从“四书”入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重要的儒家经典。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 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三、《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体系,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架构。
孙中山先生 评价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 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论语》:亚洲的圣经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核心内容有仁、礼等。
古人有“天 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为人(古今领导力秘籍、心态、情怀......) ▪ 孔子论人
孔子论教
孔子论学
孔子论德(说仁,说礼......)
孔子论政
五、《孟子》:王道,浩然之气 ▪ 孟子有个好妈妈
为什么是“孔孟之道”
基本理念:仁义
治国理念:王道
为人理念:天道
六、《中庸》:致中和,致以乎!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程颐
中道根本:中和
中道之体:中
中道之用:和
中道之修:诚
中道之境:庸
中道之化:恒
本课程名称: 儒家思想与《四书》精义
查看更多:国学/心理学公开课
我要找内训供应商
授课内容与课纲相符0低0%
讲师授课水平0低0%
服务态度0低0%
课程介绍 评价详情(0)
课程大纲
一、为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统一后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如此评价儒家思想: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四书”精义
研习儒家思想,必先从“四书”入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重要的儒家经典。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 汇集到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四书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 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
三、《大学》:三纲八目 《大学》提出的“三纲八目”体系,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架构。
孙中山先生 评价说:“中国政治哲学,谓其为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 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论语》:亚洲的圣经 《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核心内容有仁、礼等。
古人有“天 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孔子为人(古今领导力秘籍、心态、情怀......) ▪ 孔子论人
孔子论教
孔子论学
孔子论德(说仁,说礼......)
孔子论政
五、《孟子》:王道,浩然之气 ▪ 孟子有个好妈妈
为什么是“孔孟之道”
基本理念:仁义
治国理念:王道
为人理念:天道
六、《中庸》:致中和,致以乎!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程颐
中道根本:中和
中道之体:中
中道之用:和
中道之修:诚
中道之境:庸
中道之化:恒
培训师介绍
本课程名称: 儒家思想与《四书》精义
查看更多:国学/心理学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