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宇,男,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史博士点导师组组长,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研究”、“十五”重点课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我国义务教育免费的前瞻性研究”等,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刊物,发表80余篇论文。有的政策性建议{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通过全国人大,反映到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促成了有关政策出台。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4年,作为主要成员编辑出版的《陶行知全集》(六卷本)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陶行知教育学说》(主编之一)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主编之一)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论文《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主编)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主编)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关于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主编)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著有《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论》、《中部教育论》、《教师教育论》、《我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授访谈录》、《周洪宇教育自选集》等,主编或参与主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学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对话录》等。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现任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马来西亚董教总课程局特聘顾问;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网(http://ipac.cersp.com)首席专家。 郭元祥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与设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与形象设计研究”等7项课题的研究。在课程原理、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系统变革、生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育逻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校的30个细节》、《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15部。 邓猛,男,1969年生,湖北大悟人,汉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199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997)、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2003)。1991年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历任助教(1991-1995)、讲师(1996-2001)、副教授(2001-2002)、教授(2003~)之职。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美国“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成员,并任该协会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杂志)编辑;美国教育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编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1997-1998年度访问学者;乔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06-2007年度富布赖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全纳教育、学习障碍、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管理与政策、视障教育、残疾人康复等。 1994-1999年间承担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亚洲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资助的特殊教育师资与家长培训项目,该组织期刊New Horizons专门报道了本人的研究。2000年香港大学“田家炳中国访问学者基金”获得者。2000-2003年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受聘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2003年2-8月承担了香港CRCG(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Conference Grants)资助的“教师关于全纳教育的观念、阻碍、及需要的支持研究”、“学习困难儿童需要与家庭-学校合作方式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鉴定工具发展”等课题的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2003年9-11月主持了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匡智会(Hong Chi Association for Mental Retardation)的“智力落后成年人生活质量的不同服务模式的效能的研究”课题的设计。 2002年开始受被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Cambridge Education Consultants)聘为咨询专家,主持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特殊教育课题的设计、执行、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指导“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女校长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的城乡比较研究》(BHA030027),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融合与共享:中国残疾青少年社区参与及其支持保障体系研究》(06BSH054)。 2004年12月出席香港红十字会组织的“特殊教育需要国际会议”并作主题发言。2005年8月应英国国际发展部邀请参加英国举行的全球特殊教育大会(ISEC)宣读论文。2005年10月应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的邀请参加该组织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办的“残疾人教育与居住权利国际大会”并宣读论文。2005年10月应邀参加由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在兰州举办的“教师教育暨特殊教育需要和低年级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2006年9月参加美国乔治亚教师教育协会(GACT)年会并宣读论文。在美国、英国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7篇被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陈佑清,1963年4月生。1985 年参加工作。1996-1999年师从于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199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1月晋升为教授。2007年1月~6月在美国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访问学习。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课程介绍 评价详情(0)
培训受众: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资格审查的具体要求参见前面第一页相关内容。
课程收益:
培训颁发证书:
课程大纲
一、报考条件
2006年7月31日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的在职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
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资格审查的具体要求参见前面第一页相关内容。
二、招生学科领域
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思政、语文、历史、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等17个学科领域。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
三、考试科目
政治理论、外国语(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专业基础课,共计5门。其中,政治理论为复试科目,复试时间另行通知;外国语(英语)、教育学、心理学全国联考,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专业基础课考试由我校自行命题,考试时间与全国联考时间相同。
四、联考考试大纲
《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英语考试大纲》(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2005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2009版);学科教学(英语)专业方向使用《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英语二)》(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版)。
五、招生计划及录取
2009年招生计划人数,录取分数线由学校根据考试成绩自行划定,择优录取。
六、教学与学位授予
录取为我校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者,将根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并可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脱产(到校集中学习一年)和在职兼读(边工作边学习,仅限于在武汉市工作者)二种方式的一种进行课程阶段的学习。课程学习结束后,以在职兼读的方式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学习年限2-4年,修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者,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七、学费标准
费用总计21000元(其中学费15000元,论文答辩与指导费5000元;教材及学杂费1000元);单独参加课程班学员费用10000元(教材资料费另计);学习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培训师介绍
涂艳国,1960年8月生,湖北省罗田县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曾任小学和中学教师;198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9―2000年在美国的博耶中心(The Boyer Center)做访问学者。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教育学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专著《走向自由―一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研究》和《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主编的著作和教材有:《教育评价》、《中国儿童教育30年(1978―2008)》、《环境教育》;参编的著作和教材有:《教育学》、《教育学基础》、《教育学原理》、《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迈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科学》、《主体教育论》、《现代教育原理》;译著《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在《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
一、简历
杜时忠,男,湖北人,1965年。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副院长。英国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高级访问学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德育学科规划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全国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德育》杂志编委,国家人文社科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1986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政治教育系,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获得德育原理专业硕士学位。1992――1995年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师从教育学家鲁洁先生,1995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1996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在开展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参与指导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等社会实践活动,被多所中小学聘为教育改革实验专家,应邀到北京、上海、重庆、湖南、山东、广东、河南、四川、湖北、深圳等地作学术报告五十余场。
二、承担的主要科研课题
1、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度重点项目――《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问题研究》。
2、主持: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德育实效问题研究》。
3、主持:湖北教育出版社委托项目――《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的调查与研制》。
4、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基础研究与教育》。
5、主持: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大德育研究所招标课题----《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6、主持:台湾人格建构工程学会项目――《海峡两岸青少年人格教育的比较研究》。
7、主持:教育部“九五”青年专项课题――“德育本质的研究”。
8、主持:教育部师范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师范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9、主持: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师范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10、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基金项目――“制度建设与学校德育”。
二、 著述
(一)著作
1、专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22.7万字),华中师大“博士文库”,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专著:《人文教育论》(18万字),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本书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专著:《德育十论》(22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主编:《新世纪,新师德》(23.8万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与戚万学教授合作主编:《现代德育论》(27.8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与翟天山教授合作主编:《小学班主任》(50万字),全国小教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主编:国家级立项新课程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湖北教育出版社。
(二)论文
已在《光明日报》、《教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可分为两大类。
“人文教育学”系列论文(主要论文)
1、《教育人文意义的失落与追寻》,《教育研究》1999年第9期。
2、《数学方法与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
3、《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误》,台湾《台海两岸》1995年秋季号。
4、《教育学要走出“唯科学”的迷途》,《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6年第6期全文转载,《北京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4期转摘。
5、《当代教育重视人文取向的背景、表现和启示》(杜时忠、雷鸣强),《外国教育资料》1994年第4期,收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选》。
6、《论教育的人文价值》,《教育评论》1993年第3 期。
7、《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概念辨析》,《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4 期。
8、《论人文精神》,《江汉论坛》1996年第4期。
9、《论教育学的存在依据与认识方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10、《教育学研究什么?》,《教育评论》1997年第3期,《教育文摘周报》转摘。
11、《论人文教育的价值》,《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12、《主体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
13、《可持续性发展与教育变革》,《光明日报》1999年3月24日教育理论版。
14、《人文教育的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德育原理及教育基本理论”论文(主要论文)
1、《论传统德育的时代意义》,《教育研究与实验》1992年第1期。
2、《品德测评量化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年第4期。
3、《德育功能层论――兼评德育功能研究》,《华中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4、《让学校德育成为真正道德的事业》,《现代教育论丛》1997年第2 期。
5、《圣育与德育》(檀传宝、杜时忠),《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6期。
6、《逆境教育问题初探》(翟天山、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逆境教育问题初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在1998年12月南京“田家炳教育基金会”举办的“二十一世纪学校德育发展路向”研讨会上,论文《逆境教育问题初探》,被评为优异论文。
7、《学校德育何以可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第2期。
8、《制度变革与学校德育》,《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9、《制度比榜样更重要》,《人民教育》,2001年第9期。
10、《制度德性与制度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11、《教师道德从何而来》,《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2、《学习雷锋,超越雷锋》,《中国教师》2004年第2期。
13、《当前我国学校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第12期,《教育参考》2004年第11期,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第3期全文转载。
14、《道德教育的广度批判:杜威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杜时忠、刘长海),《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15、《课程理论的德育化》(卢旭、杜时忠),《中国教师》2005年第10期。
16、《从道德人到经济人----关于德育实效问题的根源探讨与视角转换分析》,(许锋华、杜时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6期。
17、《关于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年第2期。
18、《无德而富与道德教育的根本性危机》,《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杜时忠、程红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
三、教学工作
自1989年以来,先后承担了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任务。主要的课程有教育学、德育论、教育社会学、教育伦理学、西方德育思想史等,上课颇受学生欢迎。
四、 获奖情况
1、专著《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华中师大“博士文库”,华中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专著《人文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于2003年获得湖北省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专著《德育十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于2006年获得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4、德育论文于1998(《逆境教育问题初探》)和2005年(《德育实效的调查研究》)两次获得田家炳基金会优异论文奖。
4、1996-1998曾获得华中师大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和教育科学学院教学一等奖。
董泽芳,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育部中南地区教育管理班干部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湖北省星火规划指导小组成员、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等。现任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研究与实验》主编。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组成员、中南地区高教管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先后主持全国“八五”、“九五”、“十五”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及湖北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初中后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分流的理论与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理论与模式研究》、《社会转型与教育角色冲突研究》、《地方高校办学模式研究》等课题10余项。独著或主编的著作主要有《教育社会学》、《大学的理念与追求》、《跨越世纪之梦》、《百川归海――教育分流研究与国民教育意向调查》、《小学管理》、《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荆楚文化研究系列丛书》等多部,参编和编译的学术著作主要有《教育大辞典》(第6卷)、《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世界教育名著通览》、《农村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等,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先后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类优秀图书二等奖、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曾宪梓基金优秀教师三等奖、中南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湖北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以及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高校系统优秀党员等荣誉。
周洪宇,男,1958年生于湖北武汉。教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史博士点导师组组长,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校兼职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全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团专家组成员、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研究教育史和教育政策问题。先后承担了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研究”、“十五”重点课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我国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十一五”重点课题“我国义务教育免费的前瞻性研究”等,在《教育研究》、《历史研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学刊》、《中国高等教育》等重要刊物,发表80余篇论文。有的政策性建议{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建立贫困生资助体系、改革高等教育助学贷款制度等},通过全国人大,反映到国务院和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促成了有关政策出台。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994年,作为主要成员编辑出版的《陶行知全集》(六卷本)获首届“国家图书奖”;1995年,《陶行知教育学说》(主编之一)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8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主编之一)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年,论文《生活教育运动的历史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获湖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主编)获教育部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主编)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关于建立大学生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议》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主编)获武汉市人民政府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著有《教育的信念与追求》、《教育公平论》、《中部教育论》、《教师教育论》、《我为教育鼓与呼―周洪宇教授访谈录》、《周洪宇教育自选集》等,主编或参与主编《陶行知研究在海外》、《陶行知教育学说》、《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与流派》、《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史》、《千年梦想圆于建国百年―小康社会与教育新使命》、《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阳光教育对话录》等。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现任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马来西亚董教总课程局特聘顾问;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综合实践活动网(http://ipac.cersp.com)首席专家。
郭元祥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与设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研究项目“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与实验”、“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与形象设计研究”等7项课题的研究。在课程原理、教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系统变革、生活教育等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育逻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高等教育出版社)、《生活与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校的30个细节》、《教师的20项修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等著作15部。
邓猛,男,1969年生,湖北大悟人,汉族。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199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997)、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2003)。1991年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历任助教(1991-1995)、讲师(1996-2001)、副教授(2001-2002)、教授(2003~)之职。
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美国“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成员,并任该协会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杂志)编辑;美国教育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编辑。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1997-1998年度访问学者;乔治亚南方大学(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2006-2007年度富布赖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全纳教育、学习障碍、教育研究方法、特殊教育管理与政策、视障教育、残疾人康复等。
1994-1999年间承担美国“基督教高等教育亚洲联合董事会”(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Higher Education in Asia)资助的特殊教育师资与家长培训项目,该组织期刊New Horizons专门报道了本人的研究。2000年香港大学“田家炳中国访问学者基金”获得者。2000-2003年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攻读哲学博士学位。2003-2004年受聘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2003年2-8月承担了香港CRCG(Committee on Research and Conference Grants)资助的“教师关于全纳教育的观念、阻碍、及需要的支持研究”、“学习困难儿童需要与家庭-学校合作方式研究”、“学习困难儿童的鉴定工具发展”等课题的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2003年9-11月主持了香港社会福利署资助匡智会(Hong Chi Association for Mental Retardation)的“智力落后成年人生活质量的不同服务模式的效能的研究”课题的设计。
2002年开始受被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Cambridge Education Consultants)聘为咨询专家,主持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中特殊教育课题的设计、执行、以及相关的研究,并指导“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女教师、女校长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现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国家一般课题:《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的城乡比较研究》(BHA030027),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般项目:《融合与共享:中国残疾青少年社区参与及其支持保障体系研究》(06BSH054)。
2004年12月出席香港红十字会组织的“特殊教育需要国际会议”并作主题发言。2005年8月应英国国际发展部邀请参加英国举行的全球特殊教育大会(ISEC)宣读论文。2005年10月应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UNESCAP)的邀请参加该组织在曼谷联合国会议中心举办的“残疾人教育与居住权利国际大会”并宣读论文。2005年10月应邀参加由英国剑桥教育咨询公司与英国国际发展部在兰州举办的“教师教育暨特殊教育需要和低年级儿童发展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2006年9月参加美国乔治亚教师教育协会(GACT)年会并宣读论文。在美国、英国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7篇被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陈佑清,1963年4月生。1985 年参加工作。1996-1999年师从于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1999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1996年12月被评为副教授,2001年1月晋升为教授。2007年1月~6月在美国Georgia Southern University访问学习。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系主任。系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围绕“以素质发展为取向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一总的问题,对教育中的活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学生活动作为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机制、不同类型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与局限,以及体验及其生成、学习类型多样化、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等问题,有比较多的关注。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追求并致力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结合与转化。
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不同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价值、局限及其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方式的类型、功能及其选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国中小学远程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开发项目“校本研修的理论与实务”、湖北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基本原理研究”,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以素质教育机制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学模式构建的实验研究”。参与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研究。
已出版著作《教育目的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教育活动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校本研究个案透视――武汉市崇仁路小学校本研究之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校本研究个案透视――武汉市崇仁路小学教师建模案例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参编著作多部。先后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科研成果“学生活动与学生素质发展关系研究”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教育活动论”奖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基于现代学习方式的小学‘教育模式’的选择与创造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李晓燕博士,女,1951年8月生,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法学方向博士导师。中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教育厅法律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教育法律与政策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监察厅特约监察员;武汉市洪山区11-13届人大代表。
1997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1985年1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82年1月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获法学士学位; 2003年8月―2004年2月,美国堪萨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Kansas)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领域: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等。
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撰写、主编出版《我国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其实现保障机制研究》、《教育法学》等著作、教材5部;参编《中国教育行政学》、《教育管理原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研究》等10余部书。在《教育研究》、《人民教育》、《光明日报》、《美中教育评论》等报刊杂志发表《我国教育法规体系构想》、《教育法规地位新探》、《教育法规地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等各类论文70余篇。其中《教育法学》(2006年版)为全国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国家级教材;多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
雷万鹏,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教育经济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经济学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宋庆龄基金会“西部园丁”项目特聘专家。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教育经济学、教育政策分析、教师发展和教育研究方法。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数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杂志全文转载。雷万鹏博士崇尚田野考察和实证研究范式。近年来专注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育财政、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领域有深入研究。2004年以来先后为教育部等部委提供6份政策咨询报告,获高度评价。
2003年至今主持和参与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教育部多项课题研究。主要研究项目包括:
1、中国高等教育需求研究――财政学视角(香港大学资助委员会资助,2003年);
2、中等教育发展与教师质量国际比较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2006年);
3、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合理布局研究(英国国际发展部资助,2005年);
4、农村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世界银行资助,2005年);
5、中西部6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教育部师范司资助,2006年);
6、中国农民文化生活调查(财政部教科文司资助,2006年);
7、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研究(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基础司/社政司资助,2007年)。
本课程名称: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查看更多:MBA/总裁班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