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公开课首页 > 职业素养 > 课程详情

details

人际交往中应放弃“应该”思维

暂无评价   
  • 开课时间:2008/10/15 09:00 已结束
  • 结束时间:2008/11/30 17:00
  • 开课地点:武汉市
  • 授课讲师: 宣萱
  • 课程编号:32225
  • 课程分类:职业素养
  •  
  • 收藏 人气:2022
你实际购买的价格
付款时最多可用0淘币抵扣0元现金
购买成功后,系统会给用户帐号返回的现金券
淘课价格
1800
你还可以: 收藏

培训受众:

公务员 职场人

课程收益:

喜欢用“应该”思维思考问题的人,讲着逻辑严密的话,拥有令一般人敬重的道德操守。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这种尊严感,但生活往往跟他们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所力图维护的尊严,往往会被一些人不顾一切地给撕破。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逻辑只建立在自己的立场上,太少考虑对方。所以,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是融洽相处的基石。

课程大纲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出于帮助同事的美好初衷,到最后却被同事给“赖”上了;明明自己占着理儿,却遇到对方理直气壮的驳斥,不禁恼火万分。有的好朋友之间,反而很容易闹翻,所谓“有多好,有多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烦恼都是因为我们太爱用“应该”来思考事情了。

  西南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红说,许多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义正辞严地指出对方的不是,总是显得自己“很有理”。其问题的根源在于“应该”式思维。孩子认为父母应该毫无保留地支持他们读研、出国,父母觉得孩子应该事事汇报,上学不能谈恋爱;研究生觉得研究生部主任应该痛痛快快地答应给自己的论文把把关,指导一下,而研究生部主任觉得研究生的论文应该靠自己完成;领导觉得下属应该兴高采烈地完成没人想干的艰巨任务,而下属觉得领导应该照顾他的情绪。这些看上去似乎没什么不对的,问题的关键是使用了“应该”。由于思维方式中用了“应该”,所以,只要没有完成“应该”的事情,一律会被我们标上“不对、不应该、不正确、不道德”的标签。这种心理机制,事实上是一种保护机制――既然对方“人品太差”,又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这种心理机制能让当事人在短时间内心平气和,但背离了事实真相。需要改变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你的思维。放弃“应该”的口头禅,只有这样,你才会滋生感恩的心理。

喜欢用“应该”思维思考问题的人,讲着逻辑严密的话,拥有令一般人敬重的道德操守。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并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这种尊严感,但生活往往跟他们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们所力图维护的尊严,往往会被一些人不顾一切地给撕破。其根本原因是他们的逻辑只建立在自己的立场上,太少考虑对方。所以,站在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才是融洽相处的基石。

培训师介绍

金牌讲师:周老师是从事研究二十余年,在解析人的行为、心理、思维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先后给很多知名的企业作过内训:新华社、国家计生委、新东方集团、蒙牛乳业、微软(中国)???

本课程名称: 人际交往中应放弃“应该”思维

查看更多:职业素养公开课

相关的最新课程
讲师动态评分 与同行相比

授课内容与课纲相符00%

讲师授课水平00%

服务态度00%